新疆的坎儿井世界闻名,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一道,并称为我国古代的三大工程。它是世界的奇迹。然而,目前坎儿井却面临着水位下降、流量减少甚至干涸的威胁。被专家们誉为中国“水文化”象征之一的坎儿井能否源远流长令人忧虑。
坎儿井位于新疆吐鲁番、哈密地区,被称为地下大运河。由于这一地区素有“火洲”之称,是全国最热的地方,夏季的平均气温达到38℃以上,最高绝对气温可达49.6℃,高温少雨,气候干燥,使这里水贵如油。古代吐鲁番各族人民为了把北部天山渗入地下的雪水引来滋润这片戈壁沙漠中的绿洲,同时又避免沿途的高温蒸发,发明了这种挖掘明渠、暗渠与竖井和涝坝相结合的坎儿井。很久以来,坎儿井一直是当地发展农牧业生产和解决人畜饮水的重要水源。在坎儿井发展的最兴盛时期,吐鲁番地区遍布着1700多条、总长度达到4400公里的坎儿井,比今天的黄河还要长。
坎儿井至今仍在当地的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吐鲁番地区总灌溉面积的30%左右仍靠坎儿井解决。特别是坎儿井作为具有重要文化内涵的工程,已成为二千多年来人类文明史上的里程碑,它正越来越成为一种不可多得的旅游文化资源。近几年,吐鲁番吸引了大批领略“火洲”滋味的游客,凡来吐鲁番的中外宾客,无不来一瞻坎儿井的风采,无不为古代新疆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工程的浩大而叹服。有专家认为,在高科技发达的今天,坎儿井的文化价值甚至要超过经济价值。
近几年,由于水资源的缺乏和不合理的开发,坎儿井已由过去的1000多条,减少到700多条,水位也不断下降。在吐鲁番地区,由于水位的下降,一些暗渠、明渠已因多年无水而废弃,一些竖井也已堵塞。有专家认为,如果对坎儿井不加以抢救和保护,三十年内大量的坎儿井将不复存在。
新中国建立以来,党和政府对坎儿井的保护工作极为重视,多次拨出专款用于坎儿井的研究和维护,许多领导同志视察过坎儿井的保护情况,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支持下,我国成立了坎儿井研究会,并于1998年首次在我国举行了坎儿井国际学术会议。
吐鲁番地区年降水量仅为16毫米,是个严重缺水的地区。随着吐鲁番地区经济的发展,水资源缺乏的矛盾将日益突出。由于对地下水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地下水位下降的趋势将难以逆转。为了有效保护坎儿井这一传统文化资源,专家们呼吁建立坎儿井自然保护区,即在坎儿井保存完好的典型地区,采取引水回灌的方式,局部抬升地下水位,以保障坎儿井的运行环境。另外要加强对坎儿井暗渠的防渗处理,以减少沿程的损失,保存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坎儿井。在此基础上要颁布实施《坎儿井水资源保护条例》,以使坎儿井的保护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保证中国的“水文化”能够源远流长。